千百十培养工程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项工作  千百十培养工程

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我校2018年中国文化之旅冬令营走进皖南


120日,由吴璇凤、杜明灿和周文哲三位老师带队,30位来自泰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同学聚首于2018年皖南文化之旅冬令营,紧密凝聚、相互扶持的多个日夜,大家共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和祖国美好河山的魅力。本次活动大部分区域属于“一带一路”国内规划建设范畴,同学们领略壮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亲身体验国家建设的瞩目成就。为进一步增强移动课堂的育人效果,学生处鼓励同学们结合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制作微信H5、视频、移动课堂策划案等多种形式的作品,真正在行走和总结中,把中华传统文化烙印在心间。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抵达合肥的次日,同学们一早赶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在雨中凭吊抗日战争时期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先烈。“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周恩来总理的题字碑前,同学们自发地向先烈们三鞠躬,追思为祖国浴血搏杀,壮烈牺牲的先烈。


拜谒皖南事变革命先烈


同学们认真聆听“皖南事变”专题历史讲座


随后,安徽省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云峰教授为同学们开展了皖南事变历史讲座。精英荟萃的新四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的军长叶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泰国华侨陈子谷……历史在行走感受和耐心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浮现于同学们的眼前。

来自香港的钟凯思同学说:“我们今天处于和平年代,非常幸运。祖国能有现在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只有全体中国人都团结起来,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历史上有太多人为今天的中国付出了一切,以后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也希望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来自澳门的何秀媛同学也被先烈们的精神触动。


专题历史讲座后合影留念



做宣纸闻墨香 弘扬传统文化


追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同学们参观了位于徽城的宣纸文化园和胡开文徽墨厂,学习了宣纸和徽墨的制作工艺,随后跟随着徽商的足迹来到了西递古村。

在宣纸文化园中,同学们了解到,一块树皮要经过浸泡、制浆、水捞等108道工序,最后才能成为手中这张凝聚着古代先贤智慧的薄薄的宣纸。同学们还亲身体验了宣纸的捣浆过程,看似简单的一推一就,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这背后是工匠们十年如一日的力道练习。

在胡开文墨厂,同学们观摩了一块墨团经过千锤百炼、入模晒干、精心雕琢、描金等多道工序最终成型的过程。也了解了成型后的墨条要历时四年才能成为一块清香四溢的成品。制墨车间环境十分简陋,很多同学说之前怎么也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徽墨便出自这里。


参访胡开文徽墨厂


来自台湾的谢承榕同学感触颇深:“讲解员向我们介绍,目前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徽墨的制作了,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要失传,我听了很痛心。这么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能被好好珍惜。”

龚智枫同学说:“了解了宣纸和徽墨的制作流程,心中全是对祖国灿烂文明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有‘文化自信’,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像我们一样,有机会认识祖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古村,同学们不仅赞叹于镂空雕花、天窗古井、牌坊宗祠等徽派建筑风格,也被村落中随处可见的文化智慧而折服。街角处人家能“作退一步想”,主动将临街的门洞往后缩进一米,方便来往行人,体现了徽商的睿智;暗藏玄机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道出了做人做事的的人生体味;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写的“孝”字匾额,更是让处处弥漫的“孝”文化更加立体浓郁。


登黄山磨意志  游西湖赏河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本次行程中攀登黄山的过程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长达五个小时的山路,没有一个人中途放弃,大家一路相互扶持,途中更是齐声高唱暨南大学校歌,暨南精神也在山谷中回荡。运气极好的皖南团一登上山顶就目睹了难得一见的万里云海。同学们俯瞰着群山落日奇景,心中满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与黄山迎客松合影留念


令人震撼的黄山落日云海


登顶之后,来自香港的何虹贤说:“人生困境也像这大山一样,若是心存畏惧便是穷山恶水,若是不惧艰险奋力登顶,便是平坦大道。”登山当晚,团里中医专业的同学们将自己学到的中医知识进行实践,帮助大家用针灸缓解疲惫,大家一起交流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下山后,来自香港的谭灿威同学分享了他的感想:“一位黄山上的挑山工与我们相遇,他挑着沉重的货物,却在看到我们后马上停住让路,还嘱咐我们小心一些。人生路上,多点善意,可能对人对己,路都会更好走一些。”

行程最后一天,同学们在大雪中游览了杭州的灵隐寺和西湖,领略了不一样的江南风光。返程前,团队专门召开了中华文化研习总结交流会,每个同学都分享交流了行程中的心得,梳理总结文化之旅的学习成果。回校后,学校还将举办移动课程学习策划大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移动课堂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



文章:龚智枫


更新时间: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