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基于激励理论的研究生奖励政策的设计及其效果

[摘要]本研究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分析了学术型激励对增强研究生学术信心、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帮助研究生实现人生价值和营造校园学术文化中的独特作用,阐述了学术激励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依据,探讨了学术激励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和综合素质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激励;奖励

 

  一、激励对研究生成长的效应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人们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常沿用对本科生的的“提要求、加压力”的思维方式,规定研究生必须完成多少科研工作量,公开必须发表多少论文才能毕业等,较少从激励角度研究激励对研究生成长的心理效应及其对策。美国社会学家科尔兄弟曾说“获过奖的科学家是多产的,未曾获奖的科学家变得不再多产”,本研究从“获奖的科学家是多产的”这一思路出发,假定研究生是准科学家,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激励对研究生成长和提升研究生学术素质的效应及其成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研究生的学术奖励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激励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一项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需要艰苦探索,甚至为之奋斗终身的工作,不仅仅如此,一项有意义的科学的发明、发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一些对产业变革或行业技术革命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明,需要更长时间的艰苦探索,支撑科研人员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往往是对科学的强大兴趣和坚定的信念。研究生思想开拓,富有创造精神,但大多资历浅,可塑性大,研究基础和研究经验相对欠缺。有一部分研究生,并不是对科学研究有兴趣才考取研究生,而是由于就业的需要或者其他目的,而兴趣和信念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现实中,由于大多数研究生对科学研究还非常陌生,只是初入科学的殿堂,追求科学的意志比较薄弱,同时受社会腐败和学术浮躁的影响,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容易失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兴趣和信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学上,激励是获得信心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激励对增强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信心,激发他们的科技创造力,可以产生深远和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杰里.加斯顿用虚构的方式说明了这种影响, 他研究了两个刚刚获得博士学位走向工作岗位的年青科学家,其中之一在事业开始时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对事业充满信心,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频频做出新成绩,而另外一个由于一开始就遭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导致后来的研究工作的成绩受到严重影响。他认为“科学家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做出的某些成就,他因这种贡献而获得的承认将影响他在第二时间点的产出量”,这就是激励的增强效应学说。研究进一步表明,激励的增强效应对大多数群体都有效,研究生处在学校走向社会的边沿,其信心处在人生的一个顶峰,对其激励也有相同的效果。

2、学术激励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高尚的人生追求。大部分研究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随着这几年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研究生自学校到学校,自立条件不具备,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并没有完全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生的需求有些还停留在生理和生存需要这一层面上。同时,研究生作为最高学历教育的学生,需要层次也有高层次部分或者倾向,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的需要层次是复杂的多层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之一就是引导广大研究生有高层次的追求。所谓高层次的追求,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就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的欲望满足,这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对研究生的学术激励,其所获得的精神和荣誉价值恰恰是顺应了这种需要,激励的作用将长期和反复地影响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他们往往以此为新起点,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投入到科技发明创造中去, 其才华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取得新成绩,甚至就此以科学研究为终身事业,纵使不能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来,也可以以此培养他们的科学和综合素质,这是学术激励在培养研究生科学兴趣中独到作用,这也是与其他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激励的主要区别。

 3学术激励有利于帮助研究生实现其社会期望价值心理学上有一种罗森塔尔理论,即期待效应,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角色表现与社会对其的角色要求有关,即社会对个体的期望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个体,个体最后实现社会的期望。各校对研究生传递期望的方式比较多通过通过所谓的创新计划、人才计划、科研计划和日常的表扬、评先进等方式来体现,很少通过学术激励的方式来实现,主要是由于现行的学术激励制度是一种“承认”机制,尚未确立学术激励的促“生长”机制。因此,通过学术激励传导学校的期待并实现这种期待,也是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学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术激励促使研究生树立了自己的所谓威望和良好的形象,是创新计划、人才计划、科研计划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设立专门的学术激励就显得有必要了。

4、学术激励有助于创造优良的校园学术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优良的外部环境,包括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对科研活动价值的认可和必要的理解、支持等,也包括校园学术环境、气氛,这种环境、气氛一但形成为强势文化,将形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将影响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这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的校园学术文化建设,是通过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讲座、沙龙等形式来实现的,较少通过激励的方式来实现,这是需要重视的方面。

 

二、学术激励的主要原则。

     1、独立设置研究生学术激励制度。由于研究生在研究经验、研究手段、 研究积累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拿到高校或者政府部门传统的学术激励体系中去评价,纵使其科研成果的富有创造性和科学价值,但由于"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研究生要获得学术激励的概率要比其他科研工作者小许多。许多高校将研究生的激励制度建立在本科生的激励制度中,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要求的本质差别,这种方式也是欠合适的。尽管我国也有一些专门的研究生激励制度,例如全国性优秀研究生奖 ,区域性的优秀研究生奖励等,但这是综合奖,总体考察,所奖励的面都过窄,不符合激励的普遍性原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符合科学运行普遍性原则的专门的研究生学术激励制度是有必要了。这种研究生学术激励制度, 可在原来的研究生激励制度中独立出来,或者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学术奖励制度,对业已做出了一些成绩, 并预示着良好培养前途前景的研究生进行奖励, 或对有所发明创造的研究生进行奖励,有助于增强年轻人的信心,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激励而非“承认”准则。传统的激励着重于对过去成绩的"承认",而如上所述, 对研究生人的学术激励不能过分着眼于过去工作的承认,而应着重于激励, 这主要是从加快研究生成长、着力解决科研人才断层的角度来考虑的, 这也是研究生激励制度与其他科研人员激励制度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具体奖励上,无论在奖励内容、标准、层次、等级等都应该与科研人员的学术激励有所区别。具体体现为:在奖励内容上,应包括科研活动的所有领域,如基础研究(包括基础性工作的成绩),应用和开发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普及方面的成绩等。在奖励标准上,应根据每一类科研活动的特点,设立相应的子标准,并应该结合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特点,考核标准上着重科研的创造性,弱化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奖励层次设计上,应注意多层面,既要有政府性的,更要多设立群众团体式的学术激励,体现有所贡献者必有激励的渠道。在奖励等级设计上,除对确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授予较高的奖励等级外,低等级的奖励应占有较大比例,直至设立一些鼓励和优秀奖,以利于扩大激励层面, 充分体现激励的目的。

  3、淡化奖后派生待遇原则。由于研究生学术激励并不完全是科研人员意义上的学术激励,遵循着重激励的原则,在奖后派生待遇中,应该注意强化荣誉的作用, 使获奖者得到的主要是一种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资源投入,促使其不断创造新成绩,这也是建立研究生学术激励制度以促进研究生成长的主要体现.

 

三、研究生学术激励的实现案例。

暨南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华侨大学,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了6500余人,境外研究生达到800余人,境外研究生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研究生的激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实施的,特别是在学校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设计出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这种激励制度建立后,对过去对研究生的“压力”机制形成了有效补充,形成了“动力与压力”并存的机制。具体思路是:以学术奖励为主,对重大学术成果,实行重奖,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的能力。目前,我校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有普通奖学金外,在我校还设置有南粤优秀研究生奖, 羊城晚报社奖学金,省侨联奖学金(奖励归侨、侨眷子女),黄荫普先生及夫人徐佩兰女士纪念奖学金,霍铸安奖学金(奖励经济学院与医学院研究生),香港商报奖学金(奖励产业经济、新闻学研究生)邓瑞林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奖励持外国护照的研究生)等综合奖学金外,考虑到激励的需要和奖励的普遍性准则,还额外设置了学术奖学金。具体做法是:

   1、设置科研成果奖。我校的奖励政策规定,凡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按授奖部门拨付奖金数额的1:6比例进行配套奖励,配套奖励经费一半作为课题组奖金,一半作为课题组科研经费。凡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按授奖部门拔付奖金数额的1:3 比例进行配套奖励,配套奖励经费一半作为课题组奖金,一半作为课题组科研经费。凡获得厅局级奖励的科研成果,按授奖部门拨付奖金数额的1:0.5比例进行配套奖励,全部作为课题组奖金。此外,每年还评选学校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奖等。

2、设置学术论文奖。我校的奖励政策规定,凡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其中5万元直接奖励个人,5万元用作科研经费。被《SCI》 《EI》收录论文各奖励3000元,被《ISTP》《ISR》收录论文各奖励1500元。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依据刊物的级别和收录《中国科学论文索引》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影响因子作适当调整,分别奖励4002000元的奖金。设置专利奖,学校按照发明专利3000元,实用新型专利1500元,每年学校还评选优秀论文等。

我校针对研究生的学术奖励成功地实施了五年,有效地调动了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对研究生只有压力(规定必须发表若干篇论文)而动力激励不够的状况,使广大研究生在“轻松中获得了科研的训练和提高”,研究生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发放的学术奖学金每年均成倍增加,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广东高校中名列第一。研究生参加广东和全国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比赛的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校园中学术气氛浓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参加学术活动的人员多了,到校外兼职打工的现象少了,违纪违规的现象少了,这些都是学术激励成功实践的重要成果。

四、讨论。

学术激励与其他激励方式一样存在副作用,表现为:一是能否作为科研资源的分配的依据。科研资源在无法分出优劣的最初状态应该是平均分配,以便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制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研究生的科研资源直接来自于导师和单位,极少参加社会科研资源的分配(在职研究生除外),但在导师和单位的既定资源中,研究生在“起点科研资源”的分配中只能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是导师和单位需要把握的一个准则,如果象社会分配资源一样,以是否获得奖励作为科研资源分配的主要依据,研究生就会有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二是引致的学术浮躁问题。学术成果依据所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影响因子进行评价是一种评价形式,但最重要的成果本身的水平、质量及效果,但限于条件限制和评价的复杂性和滞后性,尚无法建立起客观地评价研究生学术成果的水平、质量及效果的政策和规定,容易引致追求数量、淡化质量的学术浮躁现象。管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认识和评价学术激励的负面影响并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不是不实现这种激励。

 

 

 

 

 

参考文献:

1、王炎坤等著,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 黄跃雄等,加快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科技奖励对策研究,中国科技奖励,1997年第3

更新时间:200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