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论“侨校”校园文化的特点、问题及其建设思路

摘要:本文从文化和科学学的视野,结合暨南大学百年老校和侨校的实际,分析了“侨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等特点,提出了重点建设学术主导性校园文化和民族历史文化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暨南大学,校园文化,学术文化

暨南大学由清朝政府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专门招收留学生、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具有百年历史和传统的华侨最高学府,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但她又历尽疮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革”时期先后三次停办,1978年才在再广州复办至今。在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中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熏陶、心灵塑造、人格提升的作用,浓厚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活跃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对全面提高校园学术、文化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

本文所定义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校是创造、发展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就是文化。校园学术文化的概念显然比文化的外延要小得多,是指校园崇尚学术、以学术活动为中心的文化。它通过校园的学术和科研创新活动,形成学术的理性思考、独立人格,形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之风格和批判精神,形成严谨求是的追求真理的过程,达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这里强调的校园学术文化之中心作用,并没有排除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恰恰相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是校园学术文化主导性的基础,两者相得益彰。

1、文化对人才成长的影响。科学学上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实验室,能够持续不断地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培养出高素质的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都是多次来自同一个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培养出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产生了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物理技术研究所共5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投入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实验室经历长期的凝练,形成了独特的实验室文化,身处其中者都能感觉到这种东西,它催人奋进。但它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文化环境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起到了重要而又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其资源投入产出比倍增。这在科学学上,类似“马太效应”,在文化学上,则是文化的“培育功能”发挥作用的现象。依据这个原理,许多著名的具有远见卓实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实验室和校园建设中,都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强调用文化来养育人,培养人,强调学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体地位。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校园文化,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有人形象地比喻校园文化作用时说,在广州投资100亿美元,把剑桥大学原样“克隆”到广州来,这个“克隆”的仅仅是剑桥的外在的校园,剑桥的校园文化是克隆不了的,这个学校绝对不可能有剑桥的水平。

2、加快校园学术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将学术和科技活动摆到校园文化建设之首,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校园学术、科技活动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16号文被认为是“立意高远,总揽全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化和落实。校园文化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我们要从能否能否培养好高素质的适合国内和生源居住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高度,能否完成”侨校”的办学任务的高度来来认识校园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能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建好学术型主导型校园文化。

暨南大学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老校,由于其独特的办学使命和生源特点,形成了以岭南文化、东南亚和港澳台文化交融和多元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具有轻快、张扬的特点。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领导审时度势,开始输入“名校”的办学理念,实施“侨校+名校”的战略,学术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校园学术文化的特征开始明显起来并有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也是学校之希望所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还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笔者为此走访了我校一些专家教授,特别是一些来自于内地名校和海外归来的教授,他们的共同看法是我校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轻快、交融、富有”侨校”特色,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国际土风舞”比赛、校园院际辩论赛、“北极光”歌唱比赛等,是”侨校”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他们也表达了一种忧心,认为校园文化中学术元素较少,气氛不够,学术活动不多,参与者不够等,是与建设名校的要求不协调的,希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些学术的元素,以学术主导来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

我们也曾经对全校的研究生作了一次调查,对现在的校园学术氛围的看法,在478份问卷中有472人做出了选择,其中1.6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学术氛围很浓,21.13%的同学认为较浓,75.93%的同学认为学术氛围一般、较差或者很差。20044月,我们对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研究生对校园学术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见统计如下:在您认为研究生课程中最需要加强的是科技性与人文性内容中,576%的受访者认为在研究生课程中认为两者都需要。20.4%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加强人文内容,即是有78%的同学认为应当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也可以经常在网络看到本科学生抱怨文体活动太多,太疲倦,希望有机会安静下来,读读书,做做学问,听听学术讲座的想法。

二、”侨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主要问题

1、”侨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侨校”由于生源来源的广泛性(目前生源来自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共约10700人,占全校在校生总人数的50%以上),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但这种外来文化又是初级的未加任何整理的。可以说,暨南大学是国际文化的“大熔炉”“大杂烩”,各国和地区的文化在校园内共存共长,既有冲突,又有交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表现为一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冲突,特别是不同价值观念国家之间,如东南亚和西方国家文化的冲突。表现之二为境外学生和境内学生的文化冲突。交融重点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模仿,相互学习。不同的文化冲突、摩擦并最终融合,最容易创造新型的文化形式和内涵,也最容易形成“兼容并包”的胸怀,这是人们对暨南大学校园文化的总体印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给国内学生既提供了了解外来文化的机会,同时又由于青年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比较弱,民族文化根基的不扎实,容易出现对外来文化的“盲崇”,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容易出现“文化迷失”现象,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不仅仅没有学到外来文化的精华,倒学了一些披靡甚至糟粕的东西,这也是学校校园中一些没有多少文化内涵、最简单、最粗俗的文艺形式一度占据校园文化主角,而学术风气不浓的原因。反过来,境外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华侨华人学生又特别想多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书画弹唱,而我们提供的机会又不多,境外学生于是出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饥饿”现象。一些外国学生曾经激动说:我厌烦了万圣节,我想过端午节、中秋节。而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内地学生也激动地说:圣诞夜,我好孤独。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对民族文化强烈的向往和敬仰,但我们提供的机会和条件同样不多。

2、”侨校”文化受地域经商文化的影响,学术气氛不浓。校园文化植根于地域之上,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具有地域文化性质,是中原文化、港台文化的复合体,以其商、、新、实、活等特征,深刻影响了古往今来的广东人,塑造了广东人的性格气质,铸就了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这是广东商人成功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源泉,这也是岭南文化的最成功之处。必须承认,岭南文化与世界上许多地方文化一样,也有其不足或者缺陷。岭南文化的缺陷对高校学术的影响表现为急功近利,价值理性缺乏,肤浅浮躁,忧患意识和精英文化相对缺乏等。在这种有明显缺陷的文化影响下,学术和科学研究这种高风险、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会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掩盖,在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学生甚至一些教师,无心、无力做学术,造成校园学术气氛及其淡化,一些人会由此产生浮躁心态,不思创新,某些人甚至无中生有、公开剽窃等,这是身处广东的所有高校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广东的科学气氛不浓厚的一个重要原因。身处广州的暨南大学不可避免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加上学校实施的是以数量为主要考核依据的“量化考核”机制,导致不少教师走“数量型”的发展道路,客观上形成了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教师都出现了这种迷失,就不能责怪学生无心学术这一现象了。于是,在校园中,经常会听到校园学术气氛不浓厚,教师和学生都比较浮躁等的抱怨,学校举办的一些学术活动参加的人数不理想甚至要动员人参加,而文体活动盛行的现象,这显然与大学培养学术人、文化人的宗旨不一致。

3、“侨校”校园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提升不够,作用发挥不理想。在暨南大学的发展历史上,由于三次停办,文化出现了断裂现象,一些优秀的东西,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或者继承得不够,或者挖掘得不够,或者发挥的作用不够。例如,暨南大学的校训是“忠、信、笃、敬”,就来源于《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积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概括,也是学校传播中华文化之精髓所在。这是每一个暨南人都应该学习,牢记并传颂的精神。按理说,我们是”侨校”,让每一个来此求学的人都能感受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并驾驭宣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很遗憾的是从学校走出的人,没有多少人牢记了这校训的深刻内涵,更别说被打上深深的络印了。身边的校训教育况且如此,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教育就更加薄弱了,许多境外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多数是通过课堂学习和“文化旅游”的途径获取,其他途径例如通过校园课外活动了解的机会不多,他们毕业回到居住地后,还因为没有很好地享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而留下遗憾。

三、”侨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坚持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关系,夯实民族文化基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文化建设的“格言”。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了感情是非常危险的。同样,一所高校,不去挖掘、培育、维护自己学校的优秀文化,这所高校也就没有了希望,甚至没有在本土生存的价值。只有夯实了民族文化的基础,才能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迷失自我。我们学习外来文化的目的是吸收其精华,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中来,推陈出新,而不是用外来的文化来占领我们的头脑。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先学好自己的优秀文化,在校园中重点传播本土的历史文化,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养校园,然后才是介绍引进有特色的外来文化,才能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宝贵精神同人类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起来,扩大交流,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重视科学精神培养,始终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出发点。考虑到我们学校生源中,来自于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比重较多的情形,和这些学生毕业回去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目前仍然应当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因此,校园文化还应注重学术文化的建设,以实施学术创新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同时,要把崇尚科学、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关怀人性、明德求善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提升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的层次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要处理好坚持侨校文化特殊性与大学文化普遍性的统一。”侨校”首先是高校,高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文化可以渗透到其他两大职能中。”侨校”文化除了这三种职能外,还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能。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握大学校园学术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坚持“校园文化,学术主导”的思想,才能不失高校文化的普遍性。同时,兼顾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营造具有侨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才不失偏颇,才能开创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

四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侨校”文化的科学发展观。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文化的发展中,先进文化是在实践中不断抛弃落后和腐朽的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是一种在不断概括和提升新的文化因素过程中而使自身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文化,先有继承,后有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精髓,赋予其先进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校园文化,也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经常充满文化自觉、文化反思的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断抛弃文化的糟粕,不断提炼文化的精髓,才能构筑起先进文化的高地,才能牢牢占领这块文化高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高校校园文化要突出其精神价值,让高校成为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家园,认识到校园文化到出现一些问题的背景,目的是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校园这块土地,促使这块净土再次“纯洁”起来,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四、进一步加强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思路

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全新的领域,但对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暨南大学来说,如何根据”侨校”特色,在”侨校”文化多元的前提下,继续大力发展”侨校”特色文化,重点加快校园学术文化建设,是建设名校的重要举措。

1、坚持校园文化、学术主导的思想。高校教师当以教书和学术研究为天职,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教师也是校园学术文化建设的主角,承担着学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的高层次学生,既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知识受益者,在校园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是次主角。本科学生特别是本科中的高年级学生,是校园学术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是学术的受益者,由这三者构成校园学术文化的主体。为加快校园学术文化的建设,建议将校园的学生活动进行重新评估,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上,尽可能将活动引入学术元素,将活动学术化,以学术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可以举办全校性的学术年会、学生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文化讲座和文化沙龙等。在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引入学术思想,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为政治理论教育与研究开拓新途径。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也应该牢牢抓住学术这条主线,在学术研究的意识、方法、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2、促进学术自由和学科融合。学术自由一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这也是作为百年老校应有的胸怀,这是其一。其二,学校的“侨校”文化多元性也最容易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并最终创造新的文化,要发挥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术研究上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平等交流。提倡学术上、艺术上的个性化、多样化,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允许学术上的不同派别、观点的存在。保护学者学术自由,为学者追求真理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是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条件。避免近亲繁殖、“几代同堂”现象,是为了避免学术的同质化现象。第二,坚持多学科交汇。多学科交汇是培养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的土壤。我校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不断交融的结果,而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之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恰恰缺乏这种跨学科的交融和合作,这是在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中应该克服的。第三,宽容失败,鼓励个性发展。科学研究是探索性事业,有许多未知素,失败是经常的。不允许失败,就是扼杀创新,就可能是对科学研究的不了解。校园学术氛围中,要形成一种鼓励探索、不怕失败的宽松气氛。人才成长的规律是一个冒尖,带动一批。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能力强的人往往个性也比较强。包纳百川学术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沉淀、积累,需要领导者率先垂范,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人们的精神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3、重视”侨校”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借鉴。经过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侨校”文化,只不过缺少总结和提升。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站在理论高度对”侨校”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按照文化要求重新整理,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要充分发挥有文学院和华文学院的优势,对”侨校”文化加以介绍、评价,对”侨校”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理念加以发掘、总结、评价,让它以易于理解和传播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后人和社会。第二是”侨校”文化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要善于借鉴其他高校文化的先进成份,建设植根于”侨校”文化土壤的理论。在”侨校”中,可以低成本地引入西方和东亚文化的有用成份,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主与法制、主体性观念等,强调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等。

4、重视人文精神培养。著名科学家杨叔子院士说:情感重于智力,做人先于做事。现代大学生必须懂得只有恪守学术规范,砥砺品性,“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因此,大学的教育,无论是课程教育还是课外教育,都必须将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与自制力、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的教育培养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教育,培养他们造福人类、献身社会的服务意识,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处世态度。只有明白素质教育的这些目的和内容,我校为学生举办的科技文化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5、以激励为手段,重构学校的评价体系。建议重新评估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激励措施,加大学术激励的比重,加大长期激励的政策权重,消除学术短期化的影响。在教工的考核中,引入学术活动的指标,尤其应当将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作为我们的主评价指标,可以考虑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和任期考评制度,将将丰富校园学术活动、提高水平和质量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加大学生奖励中的学术比重,扩大学术奖励面,提高学术奖励强度,在研究生评选学术奖的基础上,将政策进一步延伸到本科学生等等。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大学校园文化与创造性培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月,第2卷第2

2、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www.gdhed.edu.cn,2004年1月30

3、黄跃雄等,《岭南文化对高校科研行为的影响》,高教探索,2004年第2

更新时间:200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