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加强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逐步推向深化,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缺失或不足在高等教育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应该强化人文关怀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文关怀 人文教育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日益深切地感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愈来愈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新世纪的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无可比拟的基础性作用。为着迎接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就势所必然,而高等教育无疑应当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进入新世纪,面临着新形势,承担着新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高等教育,势必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关系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化,甚至关系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繁衍。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我对目前高等教育办学和发展的理念进行了许多思考和分析。近年来,曾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从精英教育逐渐嬗变为大众化教育。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有专家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层次分化,除少数研究型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生层次毕业生为主、走精英培养道路外,其它90%以上的院校必然是走大众化培养道路。事实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解读大学功能的嬗变?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理念是否需要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不是意味着高校摒弃了人文关怀、大学生告别了精神追求?

一、人文关怀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几千年来,人类的教育一直在寻求完整性、和谐性与圆融性的梦想,东西方教育,概莫能外。然而这一梦想却在近代的工业化进程中,成了断想。教育沿着唯理性主义的方向偏行,高等教育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工具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将具有创造的灵性和激情,具有丰富的德性和人格,内心涌动着无限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片面地窄化为认知精神能力的人,致使人的发展偏离了完整、和谐与圆融的轨道。这样,人的发展的动力源泉被无情的堵塞了。高等教育成了机械的训练和外在的规范,成了成批量复制人的生产加工线,人成了技能型的动物。但是人类追求完整性、和谐性与圆融性的教育理想永远也不会从教育生活中消失,它永远守望着作为人类的福祉之一的教育领地——为教育而导航。因为成就这一教育理想的人类的智慧,是永不消失、永远涌动着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人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它使人不断地超越自我与不断地完善自我,人在超越自我与完善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成就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就是使人潜在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生命力量。高等教育应以实现教育的这一梦想为己任,永远地为大学生的幸福而筹划与创造。我国解放前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吾认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当时的大学教育理念比较强调做学问、培养学生做人。这可能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办学思想。但事实上真正的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不仅仅是打造一件工具。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最为重要的即是大学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特点是它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中,都应当以理想主义为基本气质,如果一种人文教育最后体现出来的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技术之上、实用为主的,那这样的教育便是失败的。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乎人、关乎人生、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乎精神生命的创造力的教育;它重视人的总体发展,也即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生成;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人文关怀,重视人的自我发展与人性的完满实现。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安身立命之根,其实质是心性建设问题。

这样,当代高等教育就不再是一般的“训练”、“操作”、“教导”的同义词,而直接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及其人生完成的永恒过程。这不仅仅是知识层次的问题,而是从更深一层上叩问人的心性及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关涉高等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问题。在这里高等教育已不是一般的教学和知识接受论,而是为重树人类理想,重新寻找人类的精神价值,培养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走出困境,建设未来的蓝图的教育。换言之,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教育和认知教育的堆积。唯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片面地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无法成就完整的精神生命创造力之发展,无法实现筹划与创造大学生的人生幸福这一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唯有尊重生命,理解生命,追求完整性、和谐性与圆融性等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培养出有精神生命创造力的人来,才能促进大学生完整生命和谐、不断的、自主地发展。当前环境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让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本身并不是过错,但这并不能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全部问题。大学生如果面对多元文化选择,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就不应算做精神成人,大学人文教育的功能就是关注和帮助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强调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还因为职业训练本身与人的生活处境有直接关系,所以它有一定的自觉性。在高等教育方面,职业培训本身的重要性似乎是与高等教育结伴而来的。而人文教育却不一定是高等教育中必然具有的内容。也就是说,凡高等教育必先与职业培训发生关系,其次才与人文教育发生联系。有高等教育就有职业培训,但有高等教育却不一定就有人文教育,所以才要特别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职业培训以外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意义是强调人文教育的非职业意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职业以外保持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它的职业才有真正的意义,才对社会进步发生作用。因而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由于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教育,因而,探索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与内涵,确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种探索不仅关乎着基础教育领地的健康发展,而且关乎着高等教育领地的生存与发展。
当代高等教育关怀人的心性建设,就必然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生命的创造潜能是通过知识、文化教育的全面性,达到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完整性,从而使人的教育与发展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化教育与完满人格教育不是对立和排斥的关系,而是内在耦合的统一。我们反对排斥知识、文化教育而空谈人的教育,而是主张通过知识、文化的教育,来发展大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力,成就完满人格;主张通过知识、文化教育来发展大学生的判断力、选择力、创造力,将知识转变为智慧;主张丰富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宽容、坚韧、快乐、顺随、创造、自由、自强不息,德性丰满的新一代的大学生。

长远来看,加强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和深厚积淀的过程。当前需要在理念上和实践上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深化对人文关怀的认识,积极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

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首先要承认并尊重大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人、创造性的人。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重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关怀大学生这个完整的生命体,看到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相信大学生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是具有潜在发展性和现实生成性的特定人格的人。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重视教育生活以及教育生活背后的理趣和情愫,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文化精神。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权利,关怀大学生的成长。

其次,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应该将教育方式从灌输转变为对话,使高等教育实现从忽视大学生发展向重视大学生发展的转变。由灌输走向对话,是从奴性化的高等教育走向自主性高等教育,这是人类知识观嬗变的内在要求。自主性高等教育是立足于自己认知、体验、领悟、抉择、践行。自主性高等教育是充分尊重大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体现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高等教育。道德灌输培养人的奴隶性人格、顺从性人格。自主性高等教育旨在培养融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责任性于一体的道德主体人格。自主性高等教育并不否定教育者的指导,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而不是越俎代疱。自主性高等教育是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是大学生自主建构、自己践行,这是任何权威所不能代替的。

另外,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还表现为从限制的高等教育转变为解放的高等教育。传统高等教育在把人作为工具对待的同时,高等教育自身也沦为工具。从限制性高等教育走向解放的高等教育,包含人的解放和高等教育自身的解放。从限制性高等教育到解放的高等教育,也就是从工具论高等教育到目的论高等教育的转换。工具论高等教育把培养德性当手段,把大学生当工具。目的论的高等教育关怀人成长,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人是目的。高等教育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发展性的高等教育,不是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性”高等教育,而是主体-发展性高等教育,即完整道德人格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完整的高等教育过程是教师启发、引导、促进和大学生认知、体验、践行融合统一的过程。从限制性的高等教育到解放的高等教育,也是从封闭的高等教育走向开放的高等教育。开放的高等

2、坚持人文与科学交融的高等教育理念

所谓人文与科学的交融,是指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应当具有传播、发展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科学品格,而且应当具有体现和引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理想的人文精神,从而将科学品格和人文精神有机交融在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强调人文与科学的交融,贯穿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始终。早在上个世纪初叶,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就提出了"人文与科学平衡、专才与通才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际与国内平衡、学术与事功平衡"的办学理念。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界之所以一直强调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办学理念,这首先是由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所决定的。在整个人类知识大厦中,人文知识侧重于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侧重于求真,而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则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整体。所以说割裂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联系,二者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从而整个人类知识也就无法协调共进。其次,这是由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人文修养与科学修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文修养侧重于修内,它意在追求个体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科学修养侧重于修外,它意在掌握自然和社会知识从而取得立足社会的本领,大学生只有两个修养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将人文与科学更加有机地交融起来。

进入新世纪,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强调人文与科学交融的理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际范围里来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呈加速发展的态势,而人文精神则趋于萎缩,甚至有人惊呼我们正处于人文精神大幅失落的时代。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科学品格与人文精神的平衡被打破,从而有可能使得科学的发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得科学发展的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从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科发展中重理轻文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而在文科的发展中又往往重视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轻视人文学科的发展;而人文学科的发展又往往重视作为学科的"人文",不太注意把人文作为一种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神来加以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不协调发展依然相当突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状况,都要求我们在新世纪必须将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办学理念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 顾弘敏,世界教育信息[J]20047-8期 
[2]
 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20029

[3] 刁培萼 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 滕守尧 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

更新时间:200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