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意识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通过具体有效的途径,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不仅是信息传播技术领域带有根本性的一次突破的变革,强烈地推动和改变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政治趋向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达1.37亿人,其中学生占32.3%,面对网络,大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和接受各式各样的信息,网络正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网络是一个充斥着各种思想和观念的虚拟空间,是一把开放的“双刃剑”。它的出现与繁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并进而要求我们:“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要“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 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具有处理数字化、传输高速化、信息海量化、以及信息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的便利和机遇。首先,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网络的开放性、超时空性和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其次,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网上讲座、网上宣传、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热线服务等,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再次,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是一个“自由空间”、虚拟现实,其互动性和平等性使人的心理距离缩短到最短,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繁荣也给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作为一个无地域、无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它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垃圾对网民的思想影响不可小视,而西方国家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竭力传输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通过网络发出各种声音,进行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思想文化侵略,与我们争夺、分化、利用和毒害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到处都是新事物,不仅对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也导致部分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通宵达旦沉浸在网络中不能自拔,课也不上,“上网成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功课亮了红灯,身体也由于没有规律的生活和缺乏体育锻炼而垮了。有的学生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在网络上发泄对社会、学校的不满,制造谣言,甚至中伤恐吓别人等。还有的学生在聊天室里发生了争执,进而演变成相互谩骂,满口污秽语,甚至因此引起学生之间的打架事件。所有这些,不仅使当事人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还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共存,风险与成功同行。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世界。”面对如火如荼的网络信息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佼佼者,祖国和人民对他们寄予了厚望,我们一定要重视发挥引导网络在培养人上的积极作用,学习和研究网络,要敢于和善于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手段来开展、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消除网络的消极影响,调节大学生的心理,促使大学生健康地上网。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信念、行为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给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武装广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能自觉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提供的信息海洋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各种错误思潮面前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打破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教育为互动性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应该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网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诚恳地进行交流,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大学生才易于敞开心扉,教育者才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3.坚持开放性原则。网络是开放的,这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开放性为基本取向,在观点、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要有全球性视野,积极主动地学习世界其它国家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要借鉴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模式、方法,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个性自由等,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坚持法制性原则。随着网络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违法犯罪呈日益上升趋势,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法制性原则,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与合法性,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努力营造法制的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5.坚持主体性原则。网络的发展,使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个体进行思想道德实践的范围和领域被进一步的拓宽,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大增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把一定的社会意识、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要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做到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和同情学生,以诚对待学生,以情打动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6.坚持民主性原则。网络是一个自由与平等的社会,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以平等信任的态度深入学生,在与学生和谐相处中使学生畅所欲言,袒露心声,自觉接受教育;要努力创造民主条件,疏通广开言路的各种渠道途径,双方协作共创健康自由的民主氛围;注意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消除思想顾虑和认识误区,摆脱思想束缚,学会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确立现代信息观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手段

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提供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核心手段,而网络间的“虚拟社区”内所特有的信息交流的完全性、开放性、模糊性、现实依托性和透明性,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主动吸收、充分利用和依托相关网站、信息、聊天室、E-mailBBSTelnetFTPECUsenet  NewsICQOICQ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完整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从而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网络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主阵地。

近年来,我校建立内容丰富的各类主题网站,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如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暨南大学网上党校网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主题网站,它包括了党课在线、干部培训、入党导航、党章党史、理论学习、法规条例、网上报名、网上测试等多个栏目,还有视频教育、交流园地、党建动态、党员风采、党务工作问答等板块,成为了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的辅助阵地。我们还注意发挥高校的优势,组织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同时依托校园网,设立歌曲、软件、电影及各种复习资料等供学生学习和娱乐的相关项目网页,不仅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把思想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样,使教育形式和手段更加生动活泼多样。

2.创新形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

现在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型期,任何填鸭式教条式的教育都使他们反感并排斥。我们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找到一种能使他们愉快接受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进一步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我们要研究青年学生的兴趣特征,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首先,在网站的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并为学生成才服务,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网站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是他们成长、进步的“导航器”。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作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丰富了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早几年前,我校就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自由性和广泛参与性的特点,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暨南学生网,正式设立青年论坛、电子信箱,并安排校级学生组织负责管理维护,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我们通过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各类信息,并利用该网络即时发布信息,主动迎战不良信息,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上值班,在网上和大学生展开即时讨论,与他们交流思想,沟通内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那些本来在网上常有过激言论的学生,认识到有人在关心他,帮助他,感觉到那是他在网上的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对于那些非常内向,即使在网上匿名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敞开心扉的学生,我们利用固定的邮箱与其交流,通过网络的书信往来,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这样,通过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大学生们沟通与互动,使这块阵地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阵地,更是大学生自己的心灵家园。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网络识别能力

    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成为消除网络社会消极信息的坚固阵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造一个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熏陶和感染,从而有效地抵制网络社会的垃圾信息污染。网络虽然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于现实社会生活,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甄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和经验。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4.创建网上集体,营造集体归属感

    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归属感的形成必然指向一个集体。但随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生的离散程度在迅速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班集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应对这种挑战,笔者结合我校的实践,提出建立网上集体的有效方式,起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网上集体的具体做法是相关学生集体注册登陆,利用留言板等单向静态模式或者设立QQ组群、在线留言等双向动态模式来开展集体活动。在建立网上集体的同时,网上党团组织也相应建立。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离散的问题,在形式上为广大学生追求归属感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有利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5.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

   要有效地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是关键。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其次,要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下,对立能够自觉地加以抵制。第三,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网络法制,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网络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意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实现网络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此外,还可运用技术手段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争化网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6.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促进工作创新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技术,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精通网络知识,具有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的本领;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迅速地发现问题,有的放弃地开展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不断开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黄睿.互联网与高校党建.思想教育探索,20022).

[3]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1-23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8月第1版.

[5]阿尔温·托夫勒著.刘江等 译.权利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6]米建军等.充分利用网络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更新时间:200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