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2+2”体制与侨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为了加强暨南大学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自2003年起,学校决定每年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留校从事学生工作,两年后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22”),学校还专门发文公布了此项工作的暂行管理办法。该项工作开展两年多来,“22”队伍累计已有15人,从他们在学生处、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及基层院系的工作情况上看,他们既是优秀的毕业生,留校工作期间又是合格的学生工作干部,攻读硕士学位时则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关键词:22  侨校  思想教育  适应性

 

    “铃……,铃……”某日凌晨一点刚过,暨南大学×栋学生宿舍服务台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管理员拿起话筒,话筒内传来微弱的声音:我是205房的学生,我服药过量,快帮我叫救护车。一分钟后,学生处住楼老师王昕赶到205房,该学生已神智不清,老师根据房间内药品包装纸的数量初步判断出学生服药已达致死量,并将信息提供给稍后赶到的医护人员,挽救了学生的生命。

   王昕老师是学校学生宿舍在全面委托物业公司管理背景下,学校学生处选派的“22”住楼干部。“22”是学校每年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留校从事学生工作,两年后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简称。该项工作开展以来,“22”队伍累计已有27人,从他们的工作情况上看,他们既是优秀的毕业生,留校工作期间又是合格的学生工作干部,攻读硕士学位时则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2”学生工作干部从本科入学到硕士毕业,将在学校度8年以上时间,经过学校连续8年的精心培养和考查,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优秀群体,可以在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为学校的管理育人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在加强本科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改善学生舍区工作方面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一、“22”机制非常适合侨校学生工作干部岗位需求

    侨校本科应届毕业的“22”不但年纪轻,而且非常了解内外招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生活特点,便于在侨校学生舍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构建舍区文化,“22”有“推免”作为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将更充分发挥地发挥出来,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后,可长期保持开展学生工作的优势。并且,他们还具有极佳的综合素质,按学校文件规定,入选“22”除了政治思想品质要求外,首先要求平均学分绩点3.4(理工类学科3.0)以上,其次是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或四级成绩85分以上,第三是本科学习期间在科研、文艺、体育等活动中取得过优秀成绩;曾担任过学生干部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以目前在岗的 “22”干部为例,他们基本上都有在校级或学院学生组织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且成绩优秀,在学生处的岗位上很快进入角色,如来自信科院数学系,本科学习阶段平均学分绩点达4.1的体育特招生徐易欢老师,刚参加工作即发挥专业特长承担起新建校本部学生舍区数据库的工作,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任务,在新的学生宿舍数据库系统管理下,圆满完成了学生宿舍定员调整和新生宿舍安排的数据支持工作,初步实现舍区学生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22”住进学生宿舍不同的楼栋后,他们能准确掌握楼栋内学生的各种信息,在8小时以外仍保持工作状态,舍区内发生问题时会第一时间到场处理,能积极协调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同学们遇到的困难,他们很快得到同学们认可并成为楼栋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使侨校学生舍区的工作稳步开展。

真如24栋原栋长、来自香港的罗绮雯同学说:“和没有老师住在宿舍的时候相比,我们现在宿舍区遇到的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到老师,多次凌晨停电事件和个别的学生纠纷都可以立即找到老师,并使问题得到正确的处理”。

    暨南大学学生会副主席欧阳迪熙则认为:老师住进学生舍区后,有助于整体统筹和协调各学生组织的工作,能及时指导栋委学生干部处理各种问题,对工作开展和培养学生干部非常有利。

二、“22”能切实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扎实开展党团组织进宿舍工作

    我校党团组织进宿舍工作始于2003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工作部学生舍区工作组已在舍区扎实开展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工作,根据学生党员分布和学习层次,工作组下设包括研究生舍区工作小组在内的4个小组,在学生舍区开展工作,舍区团工委也同步建立了4个团总支,学生舍区党团工作机构已基本成型,“22”干部分别兼任舍区党小组组长和团总支书记,积极配合学校贯彻16号文精神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部署,正式承担起我校党团组织进宿舍的具体工作。

    以“22”住楼干部的独特优势,学生舍区党团组织建设日益完善,舍区工作组紧靠学校中心工作,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积极开展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逐渐体现出代表广大同学利益的积极作用。

    其中,“定员负责制”工作已在舍区全面铺开,舍区学生党员干部不定期对联系宿舍进行走访、调研,以实质性措施关心同学们思想、学习生活状态,党员对联系宿舍开展工作的实绩纳入舍区党员评价体系的考察范围。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了学校与研究生的沟通,使学生党员在学生舍区充分发挥了党员先进性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水平。

    毕业于经济学院,现负责舍区中心建阳区学生生活指导的郭琪华老师在工作中经常组织内外招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方式方法的交流活动,以外招学生较强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带动内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以内招学生较好的文化基础在外招学生舍区开展内容丰富的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宣传,以此作为舍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并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内外招青年大学生中的优秀个体。

郭琪华老师还适时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组织文体活动,或让内外招学生干部一同参加学生处组织的干部培训和舍区文明宿舍的集体评分,使内外招学生在工作和培训中增加了互信感和认同感,在学生舍区第一线扎实开展了培养爱国爱港爱澳爱校的先进青年工作。

三、“22”汇聚精英学子,与时俱进构建舍区文化

    “22”学生工作干部来自不同的学院,学生处对他们的要求是:学生工作要做好,专业技能要发挥。在工作中,几位“22”干部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开动脑筋,在日常工作和构建侨校特色的舍区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陈胡青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管理学院会计系的专业特长,将各部门在舍区中心往来的财务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并经常与同事交流个人节约“秘诀”,还与在舍区工作中接触到困难学生交谈,介绍自己在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及通过严格执行个人预算处理好个人经济问题,教育同学勤俭节约,过好每一天。陈胡青老师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时向同学们交流,以具体的行动打造节约型学生舍区。

    来自法学院的梁森老师则义不容辞的成为学生舍区教育管理中心的“法律顾问”,对舍区工作的每一条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均仔细推敲,力求向学生公布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办事程序都符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使舍区中心的工作制度有法可依,学生权益保障有章可循,制度的完善客观上提高了学生舍区教育管理中心“依法行政”的能力,梁森老师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建设法治型学生舍区。

    医学院毕业的王昕老师除了在学生舍区学生意外医疗事件的处理有独到之处外。还依托医学院资源,在学生舍区大力开展以“开启健康之窗,享受生命阳光”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而他本人也努力将自己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医学问题的敏感与学生工作干部的具体工作相结合,积极联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在学生舍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舍区健康档案等具体措施打造健康型学生舍区。

    廖俊老师和闫昆仑老师来自珠海学院,他们能够体会到珠海学院学生希望更多了解学校本部的愿望,参加工作不久即策划了得到学生广泛认同的“本部-珠海学生舍区教育管理经院交流会”,提出了加强校本部与珠海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增进了解,长期沟通与相互学习交流的设想。

   22干部们的另外一大亮点是:面对初次到校的世界各国留学生,他们能用熟练的英语和留学生交流及办理舍区业务,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侯颖老师对各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比较熟悉,还可以给予留学生更多的关爱。学生处学生舍区教育管理中心的干部能做到这些,改变了同学和家长们对“宿管”的一贯印象,当然,这得益于学校选拔“22时在学业方面的严格要求。

   “22”学生工作干部的优异表现,使学生处学生舍区教育管理中心能够和谐处理好学生舍区日常工作,同时,在探索中提升了学生舍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角色互换,“22”以“学生为本”考虑问题

    “22”干部性质的本身决定了他们在两年教师身份后还有两年的学生学习生活阶段,因此,他们很清楚,要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因为,今天的管理者就是明天的被管理者,今天他们以教师身份制定的政策两年后将以研究生身份亲身去体验。

    学生舍区教育管理中心要求“22”干部们要把握短短的两年时光,充分利用在基层工作的宝贵机会,学习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在工作中不要摆架子,执行学校制度和制定舍区工作制度的时候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高度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避免学校和学生的对立,通过扎实的基层工作加强学生思想的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为自己两年后重新入学时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22”的两个阶段参与学校学生工作不间断。

    “22”重入课堂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学校对他们两年扎实工作的肯定。对他们而言,两年的工作体验是认真学习的动力,也比同时入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加清楚钻研的方向。

    首批“22”中的陈仁鸿老师成为管理学院研究生0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陈仁鸿同学后,以勤工助学方式在行政管理系担任行政助理工作。谈起两年的工作,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工作首先要热爱学生,倾听学生的需要。爱和学会爱是最有效的教育。要当学生的益友,必须爱学生和热爱学生工作,通过建立深情厚谊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最基本素质和能力。与学生格格不入或没有感情,要在学生中产生影响是不可能的。

    基于以上感受,陈仁鸿同学对学生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在研究生入学的当天,他笑着对学生处的老师说:“有需要我可以随叫随到,遇到突发事件的话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20077月,硕士毕业生陈仁鸿留校工作,任职于校长办公室。

    “22干部们的作用还体现在加强学校机关和院系的工作联系上,他们来自各个学院,熟悉本学院各项的工作主管领导和学生工作秘书,可以说他们是便于学校——学院——学生沟通的桥梁,以在岗的“22为例,他们每人和若干个学院建立了密切的日常工作联系渠道,能以最快的速度联系到有关院系(包括珠海、深圳、华文校区)的工作对口负责人,了解有关问题并传递工作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这一点,在第一个2年有效,在第二个2年同样有效。

学生处对“22”学生工作干部进入后两年学习阶段后的希望是:经过学校2年的工作锻炼后,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继续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在学校需要的时候站得出来、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22”干部在本科学习阶段就是学校、学院、系里的优秀学生,经过层层面试能留校的这批干部均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从学生到思政教师这一身份的转变,“22”干部又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年轻,他们了解学校的综合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态,特别适合侨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另外,他们可以从两年的工作中收获年青人缺乏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为两年后的研究生学习积累宝贵的经验和锻炼成熟的心态。

    从以上几点来说,他们未必是学习成绩最好的“推免”生,但可能是最符合学校需求和个人实际的“推免”生(可能再次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协助学校工作)。对于“22”干部本人而言,这一过程非常有利于他本人今后的发展,对学校而言,“22”模式在培养同学们爱祖(籍)国、爱港、爱澳、爱校的情操,使境外学生能成为文化的传播使者,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增强境外学生同胞同宗的认同感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综上所述,“22”学生工作干部以他们8年的青春为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他们具体工作表现上看,这一政策的实施成功体现了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知识化、年轻化的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了学生工作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出我校在培养学生工作干部和改进舍区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说:“22”体制与侨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适应,是一个“多赢”的模式。

更新时间:200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