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构建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内容摘要:本文分别从知识层面、语言层面和艺术实践层面对我校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整合进行了思考。这些思考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我校作为侨校的使命。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传统民族文化,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接触当下中国,使大学生尤其是外招生形成完整认识和认同感情,就成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和使命。

 

关键词:侨校  文化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

 

暨南大学作为华侨最高学府,其任务在于“宏教泽而系侨情”,使“声教讫于四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是我校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使命,由此而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就学校设立的目的而言。同时,作为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的子女后代,以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后裔,他们远渡重洋回归祖籍国进行学习,更主要在于了解中国文化,在日益被当地同化的情况下,重新寻找文化和血缘的归属。很多华人始终坚持传承自己的语言,就是为了保留文化上的根。这是学生主体的需要。暨南大学作为海外留学生最多的一所高校,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因此彰显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海外华人华侨子女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生活的环境、习俗和文化具有极大的差异,多元文化特点突出。这就形成我校自建校以来,校园文化鲜明的多元化国际化特征。很多老校友所津津乐道的“蒙古包”饭堂,当时饭后撤离座椅,进行各种交谊舞、民族舞的表演,成为大家心中最为激动的记忆,也成为当时高校中独特的一道风景。凭借这一特色,我校形成“国际土风舞比赛”、“国际文化聚暨南”等品牌活动。带着20多个国家演员参与的《渔歌》更是一炮打响,进京比赛,并捧回全国一等奖的荣誉。多元文化所形成的相对平等、自由和开放的文化精神成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动力。

第二,多元文化是由我校海外学生人数众多、地域面广所带来的“新风气”,我们因势利导,形成暨南大学国际文化齐聚的特色,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暨南大学设立的初衷和海外学子来暨大求学的根本目的。我们是为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学生是为寻找文化归属而来,因此,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传统民族文化,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接触当下中国,形成完整认识和认同感情,就成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这必然要求我们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设置中,必须注重和加强传统文化一块。

古人进行教育,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们进行中华文化素质教育,也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一个教育活动的体系,通过多方位全面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我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和成果,初步形成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中心的文化知识教育,以“寻根之旅”为途径的文化实践教育。《中国文化概论》从中国山水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的方式,并从学生来源国和地区的文化出发进行比较,拓宽学生思维视野,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认识。“寻根之旅”一般一年的寒暑假期各有一次,组织学生到中国内地的名胜古迹、自然河山进行实地的参观和交流。《中国文化概论》和“寻根之旅”活动构成我校对外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载体,以此区别于内招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概论》是大班授课,每节课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参与,这就使学生课堂的参与几率相对要低,同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回复就不可能很认真和详细。这就使接受效果大打折扣。“文化寻根之旅”对于全校这么多的外招学生而言,平均每个人四年本科期间,就只能出去一次,这一次参观究竟能取得多大成效,也是值得怀疑。因此,单纯以这两者来对外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文明和传统民族精神,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进一步凸显构建中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必要性。那么应该如何整合已有资源和教学成果,构建这一体系?本文从三个层次理清思路:

第一层次: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中心的文化认知——思考的知识教育层面,辅以学术讲座、报告和学术论文比赛相结合的更深层次学习。知识接受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最基本的途径,我校《中国文化概论》是国家精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必须进一步发挥这一课程的领头作用。同时针对学生层次不同,以及大班课堂授课的弊端,开展以学术报告、学术讲座为主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形式,有利于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并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同学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我校目前有研究生学术比赛,但专门对外招生开展的关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思考的学术比赛却没有。一般人认为,外招学生不喜欢学术,不喜欢埋头思考,而喜欢活跃的社团活动。这符合一部分外招学生的实际,但据我所知,外招学生中热爱学习的也并不在少数,但往往他们缺乏的是方法的引导。而学术比赛仅仅是各自埋头于图书馆或者网上搜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吗?显然不是,我们可以预设一部分专项费用,提供一批课题项目,包括民俗调查、方言调查、民歌采集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这些学术项目中来。虽然我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具有这种特点,但是,在与内招生一同比赛的学术活动中,外招学生有明显的自卑感,专门为他们设的这种学术比赛,让他们通过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地、全面地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某一个方面,其效果与单纯的课堂学习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而外招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这一事实,能够给他们的思考带来很多比较视角,无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能够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和更为开放的思考成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这类论文中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展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

第二层次:建立包含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为内容的语言类学习与展示活动。人类学家和文化人士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最为牢固的载体。语言中包含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有只要语言保留,文化便不会断绝之说。目前我校虽然有华文学院预科为不懂中文的外招学生开设语言学习的课程,但是所学的内容较为浅显,形式也显得过于刻板。很多外招学生的中文水平,实际上是大学四年与内招学生接触过程中慢慢摸索得来。如果能够开展以语言为内容的活动,把语言学习从相对被动向较为主动的方式转变,同样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可以设立方言社团、普通话兴趣小组,以游戏等活泼形式,让内招生培训外招学生。事实上,很多外招学生的父母或者祖辈的祖籍都是我国沿海地区,客家话、闽南话和广府粤语都是他们本身的方言。有些传承得比较好,有的相对较差,已经完全不会说了。因此,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他们对本身方言的兴趣,对于他们回到中国进行学习的初衷,以及文化和根系传承,功德无量。语言中包含大量的谚语、俚语、俗语等,包含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学习一门语言,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融会了这些。同时又可以促进内外招生的互动,消弭由于语言所带来的文化障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展语言表演和方言模仿比赛,展现学习效果。这是文化素质教育的语言——思维层次。

第三层次:发挥艺术团已有优势,在多元校园文化活动基础上凸显中华民族文化内涵,鼓励书法协会、象棋协会开展活动,并重新设立诸如京剧、粤剧的兴趣社团,设立民乐兴趣小组,拓展文化寻根之旅的新方式,从而形成校园文化的文体实践层次。我校艺术团作为我校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重要载体,历来在我校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主体多元、活动多元的特色。目前艺术团开展民间艺术采风,设立创作部,鼓励创作,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这一形式,无疑对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艺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发挥艺术团的这一优势,既要有“国际土风舞”和“国际文化聚暨南”的多元化、国际化,同时要有民间艺术的滋养和民族艺术的熏染。可以在国际土风舞中,多设立几个中国民族舞蹈的奖项,可以在开学典礼等大型活动中,加大民族语言类、民乐类的比重等等。书法艺术,象棋等也是民族艺术的一部分。目前我校已有相应的社团,但活动不够活跃,学校应该鼓励。以前暨大有京剧社团,后来就消失了。中国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舞蹈、音乐、杂耍、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因素,是进行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记得2005年有一个京剧讲座,现场观众很多,中间加插的京剧程式表演,也吸引了不少的参与者,由此可见,只要能够对大家进行讲解,使明白戏剧程式的内涵,那么很容易消除对于戏剧的隔膜。西周重视“礼乐”制度,所谓“礼别异,乐和同”,音乐具有和谐人心的作用。我校每年都有新春室内音乐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音乐社团,或者民乐兴趣小组,这就使得音乐之间的交流显得困难。如果能够设立相应的社团和小组,则有利于民乐的进一步传播。此外,寻根之旅如何在一次旅程中更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不仅仅是一次走马观花的参观,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分别从知识层面、语言层面和艺术实践层面对我校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整合进行了思考。这些思考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一学校使命。其提出的依据在于目前我校已经形成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不足。我校文史的传统优势、华文学院的语言优势、艺术团的多元文化优势等,为我这一思考和建议的现实基础,而这三个层次的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民俗采风的课题,语言兴趣表演比赛还是艺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内招学生的参与和帮助。因而既是对外招生进行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又有利于内外招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团结,更能凸显侨校特色和优势。
更新时间:200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