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着重从侨校学生管理中的德育管理及日常生活管理入手,指出当前侨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忽视境外生的特点,存在许多的不足。笔者通过对境外生的深入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境外生选择就读国内侨校的原因以及境外生的特点,构建出新时期适合侨校境外生的管理模式,并介绍了境外生管理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华侨高等学校(简称“侨校” )是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子女以及国内青年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目前除了侨校,许多普通高校也招收境外学生,成为外向型高校。因此,对侨校境外生管理模式的探索,能不断提高侨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也给外向型高校以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当前侨校的学生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办学实践经验的探索和总结,侨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尽管侨校在境外生的培养和管理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人华侨社会的变迁,侨校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办学的优势,还面临许多困难。其中,侨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就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当前侨校的学生管理体系与普通高校一样,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是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相一致的,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组织管理体制,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人才培养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是政府的附属单位,政府的行政命令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工作更多的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强调在管理中为学校服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按照事先制定的教学管理计划进行,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1]学生管理体系按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分成两大系统,行政管理系统有学生处、学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或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生班委会一条线;思想教育系统有学生工作部、学院(系)团总支、班党团支部一条线;领导决策层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或校党委副书记,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这两大系统往往只有一套人马。而学生的教务管理工作由主管教务工作的副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来完成,各系也相应设立了负责教务工作的办公室,独立于学生处领导下的学生工作系统之外。
可见,当前的侨校学生管理模式还是沿用了普通高校对境内生的管理方法,其特点是:
1.在指导思想上,从管住学生入手,强调权威性和层次性,管理的途径比较单一:学生处(学生工作部)在校行政领导和校党委的领导下,对全校学生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实施集中管理。学生按学院、系和专业、年级划分,对学生实施从招生到就业的“一条龙”管理。学生管理人员按学生人数定编定岗,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
2.学生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班级、班委会,学生的党团组织以班级、年级、系(学院)组建,最基层的组织管理者是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第一线,负责学生德育工作和日常行政管理,是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
3.学生管理主要集中在学院(系)的层面,学生由学院(系)组织全面负责。
当前侨校的学生管理体系通过层层管理,把境内学生与境外学生统一纳入严密的多层的组织管理系统,这样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
1.忽视侨校的生源特点
当前的模式没有根据侨校自身生源的特点来确定,而是将境内生的管理理念直接用来对境外生的管理。例如,在每一个管理层次上都设立党团组织,从制度上突出了境内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使得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从领导层到各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党团组织的管理,工作重心很难放在对境外生的个性教育方面。
2.管理层次过多
学校一级设立学生处和教务处,分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务工作,而院系也相应设立与这两个部门对接工作的办公室。学生办事要先经过院系的管理部门,而后再递交到学校的相关主管部门,管理流程中间环节过多,不仅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也容易引起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
3.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在这个管理模式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体系将教师纳入在内。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实施导师制,但侨校从总体的架构设置和学生管理体系内,都没有给教师以一席之地,使教师对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引导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对学生的“全员服务”的理念也实现不了。在管理模式中,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而目前由于编制的限制,辅导员的岗位有限,辅导员与其所负责的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国家的标准,造成了学生辅导工作的死角。
为了更好地了解侨校境外生的特点,笔者在侨校的715名境外生中做了《侨校境外生情况调查问卷》,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并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统计数据,以此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
二、侨校的境外生研究
由于境外生生源地的多样性,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人文背景和意识形态,其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既有水平和发展倾向都表现出多样性。但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总结,还是能从复杂多样的表象上寻找出他们共同的特点。
1.境外生的长处
(1)思维活跃。由于境外生绝大部分都在海外、港澳台地区长大,长期受社会的开放性和经济结构的外向性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外露的性格,乐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待人处事开朗热情,生活上比境内生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们的兴趣也相对较广泛,对课堂所学知识从不满足,而是积极地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实践自己业余爱好。
(2)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境外学生大多在成长当地的开放型的经济及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他们的思维呈发散性,跳跃性,想象力丰富。又因为对内地的许多政策及习惯的陌生,反而使他们的思维不受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不习惯“按部就班”,往往能带给我们一股清新的风,在创意上给人以惊喜。
笔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32.4%的境外生认为他们与境内生相比较的“最大的优点”是“创新精神”,在该题的选项中居于首位。
(3)无私奉献的精神。通常,境外生会因为自己的兴趣而参加某个组织或完成某项工作,而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也没有过多地考虑由此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等功利的因素。许多港澳同学在中学时代就主动加入各种慈善组织,参加“义工”、“志愿者”的工作,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一份力量,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社会的一些侧面。
2.境外生的不足
(1)课业成绩普遍较差。毋庸讳言,在现阶段,无论是港澳台还是华侨华人学生,除了中文、中医等一些特定专业之外,赴欧美留学或者在当地升学一般都是他们的首选。鉴于经济条件以及本人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在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时,才会考虑选择中国内地的高校。所以他们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2]另外,由于海外及港澳台的教育体制与大陆的差异,对学习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海外教学多注重实用,注重社会知识性和创造性,内地教学多注重理论分析,[3]所以来大陆侨校就读的境外生,课业成绩总体上都比较低,尤其在高等数学、大学写作、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上功底薄弱,成绩相对较差,还有部分台湾学生不认识简化汉字。
(2)心理承受能力差。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毕竟还未经历过大的风雨,还是个大孩子,其心智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成熟,普遍出现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
(3)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强烈。大部分的海外、港澳台青年表现为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较强,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苟同他人的见解,乐于自主行动,不愿受人节制。许多的境外生都没有或者不重视“集体”的观念,崇尚个性、崇尚自我,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适合侨校的境外生管理模式
境外生从境外来到国内的高校,因为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管理体系的极大差别,使他们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陌生和不适应。我们在引导其逐步熟悉和适应国内的国情和制度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我们自身的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侨校必须根据当前境外生的特点,根据侨校对境外生的培养的职能定位,建立起与当前的教学体制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管理理念的侨校学生管理体制,使得这个新的学生管理模式能给境外生以更好的服务及管理。
(一)境外生管理模式框架设计
以上分析表明,适合境外生的侨校学生管理体系必须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并符合侨校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境外生的特点。遵循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按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征,构建适合侨校境外生的管理模式的框架如下:
校团委 主管副校长 学生事务处 法律咨询机构 学生舍区党团组织 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 社团联合会
1.设立法律咨询机构
这个机构是根据侨校的特点而设立的,目的是向全校的各部门和师生员工提供法律支持。因为侨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侨校学生管理上对法律知识的依赖程度更大。首先,在中国这个陌生的社会体制下,境外生对社会环境和法律规范非常陌生,有必要在校内设立相关的咨询处,以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中国的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5]其次,学校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也有了可咨询的机构,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法律上的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与法律条文相违背之处。再次,在处分学生的时候,学校的法律咨询处也可以提供有力的法律知识支持,并给予学生以申诉的机会。基于当前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的情况,尤其对侨校而言,应该配备一批通晓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专家学者,可以随时为一些纠纷的校内处理提供帮助,而不至于一件小小的矛盾便要诉诸法律,令法院不堪重负,而又避免学校对该问题处理失当或者学生在学校范围内“求助无门”。
当然,建立咨询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给全校的师生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和支持。在管理上,境外生在国内也同样地要遵纪守法,在校规校纪的执行上,对境内生与境外生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章办事,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境外生,要坚持思想教育和纪律处分相结合的原则。
2.以学生事务处代替原来的学生处或学生工作部
建立学生事务处,统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这一改革参考了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美国的高校学生工作通常被称之为Student Affairs(学生事务)或Student Services(学生服务)[6]。由学生事务处取代原来的学生处,既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更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学校通过学生事务处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引导,使管理工作更加协调,并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学生事务处下设了各个部门,使各类学生的事务都有了专项管理。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中心下设的四个办公室:外籍学生事务办公室、港澳台侨事务办公室、研究生事务办公室以及本科生事务办公室,完全是针对侨校学生的类别来设立的。
3.学生事务处下设教务管理中心
将原来属于教务处管理的有关学生的教务管理工作归到学生事务处下(而涉及教师和课程的管理,还是属于教务处的管理范围),使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集中在学生事务处,归口统一,院系不再设立教务管理部门。这样,在减少工作流程的中间环节的同时,还减少了学生事务涉及的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4.调整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
调整后各个学院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将在于积极推行导师制,将导师制落到实处。新的管理架构将不在学院设立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的岗位,在学生的思想工作上,学院与学生舍区的办公室有了分工,学院主要通过导师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掌握。这种调整使学院的功能单一化,减少了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学院的主要功能在于学术上的强化,为教师和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5.改革舍区管理工作
传统意义上的舍区管理工作一般只限于对学生的生活做好后勤服务,重在宿舍的卫生及安全等。新的管理架构对舍区管理工作的思想性和文化性进行了加强。在舍区设立了舍区辅导员办公室和舍区活动中心,从制度上保证了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直接指导舍区学生组织的活动,从而保证了舍区的活动和文化的多元化健康发展。
6.把学生党团组织设在舍区
这也顺应了当前提倡的党团组织进驻舍区的工作趋势。一方面,党团组织建在学生舍区,保证对学生的考察能够更为全面,真实,避免在组织考察中出现的班级表现与宿舍表现脱节的情况;另一方面,对境外生来说,党团组织的表现和活动能对其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境外生的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这也符合我们对境外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原则:不做生硬的生搬硬套,而是通过他们身边的人和事来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通过他们的眼睛去观察,通过他们的心灵去体会,从而受到感动和教育。
(二)境外生管理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有了侨校境外生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考虑侨校境外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注意工作中的原则性问题,重视学生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在境外生的管理上,以人本管理为主线,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氛围。鼓励个性化发展,改变传统的优等生标准,不单以成绩高低论学生素质的优劣;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管理。结合侨校的生源特点,促进境外生与境内生充分融合;在管理过程中,应使服务和管理并重,将严格的校纪校规和宽松的育人环境完美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境外学生的就业服务,使境外学生在学校的精心培养后作为高级的专门人才输送到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岗位。
参考文献
[1] 王文科,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比较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
[2] 蔡振翔,论中国大陆高校的境外生教育体系[J],八桂侨刊,2004年第6期
[3] 林卫挺,高等侨校招生及管理之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3期
[4]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
[5] 秦惠民,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6] 刘宇彤,我国大陆高校与美国及香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