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讨

[  ]大学生的发展代表了青年一代的发展主流,其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由高校政治辅导员担负。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畅顺,将决定他们能否献身于高校思政工作。本文将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并就高校如何帮助他们管理好职业发展生涯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思政;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掌握了较多知识技能的大学生的发展代表了青年一代发展的主流,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而能否依照中央要求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政工作,关键取决于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技能水平。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辅导员不免受到各种功利元素的困扰,难于全身心投入到繁杂的学生工作中去,思政工作面临趋于表面和流于形式的挑战。鉴于此,我们要正确面对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及时引入在发达国家运用已久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特征,管理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职业生涯,指“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美,Greenhaus)。BairdKram1983)提出将其分为“建立,发展,维持和退出”四个阶段;DaltonThompsonPrice1977)提出了“在引导下工作,自主工作,指导他人,指导、继承和主持”四个阶段;综合考虑国外研究和我国辅导员的工作特征,笔者将辅导员职业生涯划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要经历角色转变、工作认识、发展定位和专业深化等环节。本文将从学校(组织)角度探讨如何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一、探索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探索阶段一般为辅导员任职后的15年(2530岁),主要特征是辅导员探索性地选择发展方向,试图选定适合长期从事并为之努力的职系(指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不同但工作性质相似的各个岗位,如心理辅导岗、职业指导岗等)。期间,他们尝试体验不同岗位的愿望最为强烈。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他们对工作的适应和规划。

1.帮助年轻辅导员认识自我、熟悉岗位、找准发展方向。辅导员的入职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外在动机(获得高校教员所享有的一些优越特性,如工作稳定、职业声誉好等),其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应通过职业素质测评,掌握他们的从业动机、个性特征和发展倾向等,然后对学生工作各岗位进行职务分析,基于各辅导员的素质特征来安排工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让新任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各个职系中见习一段时间,再安排与其相宜的工作并加以培养,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2.实行辅导员导师制。新任辅导员工作热情高涨,但缺乏整体性和灵活性,有必要为他们安排富有经验的政工干部作为导师,对他们予以指导和帮助。在安排导师时要考虑双方的性格特征和交往意愿,让他们乐于交往;另外要有一定的任期,期满后视指导效果考虑是否更换。导师应成为年轻辅导员的教导员、引荐者和保护者。当然,对导师也应进行沟通技能、心理辅导等培训,同时应定期评估指导的效果,适时调整指导方式,以提高实施效果。

3.积极应对辅导员的早期职业困惑。新任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充满了激情和信心。但在如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产生动摇和困惑:(1)工作任务重、事务繁杂。在很多高校一个辅导员要担负500甚至1000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院(系)领导又经常分配一些学生工作范畴外的任务给他们,造成他们不负重荷,大大降低工作积极性。(2)工作缺乏挑战性。刚参加工作时,辅导员还能对各种学生事务抱有很高的热情,但经多次重复性工作后(如不断重复地检查学生出勤率等),感到工作缺乏挑战,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才智。(3)工作评价缺乏科学性。一方面,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干多干少或干好干坏一个样,造成无法将考核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学校的考核偏重于以学生的外显成绩(如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对辅导员的育人实绩评价不充分,反馈不恰当,让他们在校方的功利性考核指标和育人工作的内隐性付出之间徘徊。

为此,学校可从如下几方面有针对性的帮助年轻辅导员摆脱如上困惑:(1)分析学生工作各岗位,做好实际工作预览(RJPVs),让辅导员任职后能尽快明晰各岗位的工作特征,在组织允许范围内选择与个性相一致的岗位。(2)增加工作难度,加大挑战性。根据各新任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强弱和成就欲望的高低,安排稍高于其能力的任务给他们,让其在磨练中既认识到扎实做好平凡工作的重要性,并锻炼其能力、提高其成就感。(3)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对工作效率较高的辅导员,可适当扩大其工作职责,并鼓励其不断创新。(4)构建科学的学生工作考核体系。对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考核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精神,注重内隐和深层的育人实效(如班级凝聚力、学生在重大事件中的政治立场和言行表现等),而非表面的与大学生人格关系不大的指标(如英语四级通过率)。

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这一阶段约为辅导员任职后的615年(3140岁),其主要特征为:辅导员在此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发展方向,朝“专家化”目标迈进。经历了探索阶段,辅导员在分析个性特征和各岗位职责后,一般都能调整之前的目标,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在此阶段,学校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帮助辅导员管理好职业生涯的发展。

1.建立职业档案和发展申报制度。因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辅导员不可能一直冲在学生日常事务第一线,随着年龄的增长,必须逐步朝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可逐渐移交给年轻的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在职业发展阶段初期,学校应为各辅导员建立一份详细的职业档案,记录他们在各个时期的任职情况和工作表现,并由专家组对其进行深入的访谈,请其如实申报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测试与分析,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自身特性和潜能,做好下一步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2.加强专项技能培训与开发。当确定了职业发展方向后,有进取心的辅导员将会有较强的继续深造的需求。学校应从组织关怀的角度,协助其选择学校或导师进一步学习专项技能或学位课程等;同时可对其进修经费予以适当的补助,构筑“心理契约”,加强组织关怀和向心力。

3.对辅导员的职称评聘应充分考虑其工作特性。辅导员不可能像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而是需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因此,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不能把指标仅集中在论文和课题上,要充分考虑到一个优秀辅导员的标准是什么,若辅导员只顾撰写论文的话,是不可能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自200691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

三、深化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一般而言,企业员工在经历了职业发展阶段后,将进入维持阶段,在50岁左右再进入衰退阶段。而高校辅导员属于较为特殊的教师系列,工作类型为智力密集型,其工作技能和成果产出需要较长的时间,在50岁左右仍处于成果高产期,故笔者认为将辅导员工作后的第1635年(4160岁)均定为职业深化阶段更为合适。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辅导员已步入中年期,且时间经历长,各方压力大,但也是职业技能与理论研究往精深发展的时段。在生活上,该年龄段正值需照顾老人和小孩的繁重期,生活琐事多,压力大。在工作上,正值高产期,在政工队伍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工作任务重,职责大。在心理上,一方面精力尚旺,发展愿望仍较为强烈;另一方面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能的定向发展,职业发展通道变窄,产生一定的职业危机感。

学校可从以下几方来加强此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1.保持政工系统发展通道畅通,谨防人才流失。当前,辅导员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这就限制了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要求其必须是精力充沛且家庭负担小的年轻人。有些高校把超过38岁的辅导员一律转至其他行政岗(不论其个性特征、能力特长和发展方向如何;另有少部分人则通过自身努力转往思政系列外的教师岗)。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辅导员的出路问题,也为其他部门提供了训练有素的行政干部(因领导岗位所限,极少数能留在思政系列担任行政干部);但最大的问题则是积累了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没能留在思政队伍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另外,高校在选拔干部时,不能唯学历、唯科研,全都要求是教授、博导等,应尽量培养和选拔有丰富经验的具领导力的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主管领导。

2.加强辅导员导师制的建设和管理。年轻辅导员的导师应由处于职业深化阶段的、未担任领导职务的专家化辅导员来担任。这样安排导师的优越性有:第一,既可以发挥他们从事学生工作多年来积蓄的能量,又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欲望,符合人在职业发展中后期的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第二,也避免了领导干部在担任导师时不自觉地为其所辅导的年轻辅导员创造便利条件,产生不公正现象,保护其他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3.分化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专项辅导工作。目前,院系一级的辅导员基本上是按年级和专业来分管学生,他们需处理学生的各种事务,要求个个都是多面手,全能型人才。而事实上,这近乎不可能。因此,应逐步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专项辅导工作分开,让处于职业深化阶段的辅导员负责全院(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性咨询与辅导工作,把学生综合性事务的处理交由年轻辅导员或班主任等。这才能让辅导员逐渐往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4.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培养高校思政人才的研究生专业,选聘既有实战经验又有较强理论水平的专家化辅导员任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许多师范类高校中早有开设,但所培养学生的专业优势不明显,他们的工作表现往往并不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优秀,究其原因有:一是培养层次较低,仅培养本专科层次的学生;二是招生时未进行面试和职业测评,使得许多本不适合就读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整体胜任力(杨继平提出大学辅导员最重要的5项胜任特征为:理解和尊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原则性、关爱学生和职业忠诚感);三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未经过导师的技能性指导,缺乏实战经验和技能。为此,笔者认为应增加高校思政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点,而且重在聘请有实战经验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又有较大成就的辅导员担任导师;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培养辅导员胜任特征为目标,强化实践环节;另外,要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如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党团辅导等。这样,一方面让处于深化阶段的优秀辅导员不因为不能担任政工领导而年龄又偏大被迫调离学生工作线,铺设好辅导员“专家化”道路;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培养年轻辅导员的专业性与实务性,有利于培养出能胜任高校思政工作的优秀辅导员。

四、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既不同于以教授知识技能为主的专业教学,也不同于以管理服务为主的一般行政,他们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辅导员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规划和管理好他们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学校从组织角度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管理,是其职业发展的外部保证,意义重大;与此同时,辅导员自身的进取与努力也非常重要,要认识自我、善于学习、勤于实践、精于钻研,热爱学生思政工作,才能保持职业发展源动力。 

(本文系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冰,侯学博.基于个人与组织互动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J.职业指导,2005(16)

2]朱开梅,顾生玖.试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 2005(05)

3[]亚瑟·W·小舍曼等.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更新时间:200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