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动态

贫困地区为何办不出好教育 教育内容不适用?


  10月3日,很多人正在享受着长假,地理老师小鲁却已经结束了假期。小鲁在辽宁省兴城市一所重点中学当老师,这个县级市坐落在渤海湾的近海处,是个不太富裕的地方。

  “我们这里不发达,附近村镇的孩子要想有好出路都到这来上学。学校很少放假,一是孩子家里穷,老回家路费花不起;再有我们这里教育水平不高,就得靠加班加点才能出好成绩。”小鲁老师只在每个月末休息两三天。这学期她开始当班主任,班上有七八十个学生,几乎所有学生都住校。

  不久前,记者在《人民政协报》举办的一次与教育有关的座谈会上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农村贫困地区非常普遍。中央教科所的蒋国华教授动情地说,在贫困地区,因为穷,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学走出去,但正是因为穷,这些地方办不出好教育。“现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贫困地区的教育困难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

  困境一:举债“普九”相当普遍

  河北省某贫困县教育局的常局长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该县2003年全县的财政收入是8000多万元(还是财政收入较高的一年),全县总人口是33万人,需要财政发工资的共有9965人,这些人每年的工资大约是8000元,光是“人头费”就要花掉7900多万元。这样,县里能支配的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元,“哪还有钱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除了财政没钱以外,欠债是贫困地区教育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教授说,我国农村举债“普九”的情况相当普遍,借来的钱主要用来进行学校危房改造以及建设新校舍。这些债务原本打算用以后几年的农村教育附加款及农民集资款来偿还。但是,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再加上今年实施了“一费制”,从农民身上收钱的路已经被彻底堵死。

  税费改革卸下了农民身上的重担,但是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办法却挑不起来农民卸下的重担。

  蒋国华介绍,目前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拨款占2%,省级财政占11%,县级财政占9%,三级财政加起来22%,剩下还有78%的缺口留给了乡镇。乡镇也缺钱,因此只能欠着。

  欠着国家的贷款、欠着教师的工资、欠着学生的教学设备……“这些欠债几乎已经成了死债,它们将会给未来贫困地区的教育留下很大隐患。”朱永新教授说。

  困境二:教学骨干流向城市

  “现在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优秀教师走了、新加入的教师素质越来越低了、不合格的教师又增加了。”常局长介绍,由于县财政收入较低,一些贫困地区每月给教师的工资并未足额发放,常局长所在的县,每月只能给那些在县财政拿钱的人84.6%的工资,这样,这些老师每月的收入尚不足700元。兴城的小鲁老师告诉记者,她非常羡慕那些在大城市当老师的人:假期多,可以到各地旅游,“我们即使放长假也没用,玩不起”。小鲁老师每个月只挣几百元,除了结婚时曾经到过北京,还没出过远门。

  这样的收入水平根本留不住优秀教师。“村里的老师往镇上走,镇上的往县里走,县里的往市里走,市里的往东南走。”常局长所在的县共有3所高中,有教师200人左右,去年一年就走了近40人,而且全是教学骨干。

  朱永新教授说,现在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多是造房子,“但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

  好的走了,再来的可不一定是优秀的。

  我国教育有这样一个怪现象:越是贫穷地区的人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考出去”,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结果大批的贫困地区优秀人才被输送到了城市,而原来那些贫困地区由于缺少人才而变得更加贫困……有人说,现在我国的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才收割机。

  据了解,目前很多贫困地区已经好多年没有进过本科生了。常局长介绍,他们那里每年大概要招聘100名教师,但是招来的基本都是专科生。“尖子生上了一榜,优秀的上了二榜,中等的上了三榜,成绩差的才上专科学校呢。”

  虽然每年都进人,但随着计算机、外语等课程的加入,贫困地区一直存在着教师不足的情况,于是不少代课教师走上了讲堂。常局长介绍,他们县3300多名教师中,代课教师就有五六百人。他们有的人是小学毕业,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根本不具备一名合格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在支撑最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

  困境三:教育内容不适用

  “现在我国的教材相对比较统一,而且教育内容多以‘高考教育’为重点。”朱永新教授说。但是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部分无法考上大学的人来说,现在的教育内容大多是“没用的”。

  于欣出生于山东某农民家庭,学习不错的她一直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高考时发挥失常,没能考上,只能回家务农。但是一直上学的她什么也不会干,她于是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连嫁出去都成了难题。现在于欣孤身来到了北京,在一家医院做护工。

  “不适用的教育内容,除了生产了一批‘高考机器’外,还剩下了一些不能用的‘废才’。”首都师范大学一位教育专家的话似乎重了些,但是对于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我国来说,使用相对比较单一的教材肯定会产生问题。

  贫困地区教育走民办之路行得通吗

  为了摆脱重重困境,不少贫困地区开始走民办教育的路:

  为了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河北某县官员入股创办民办学校,江苏某县将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进行了出售、拍卖、股份制等形式的改革,有些地方做起了“教育股份制”的试验……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先生认为,通过办学体制多样化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这样的改革符合现阶段整个教育改革的现状,但是具体采取什么方式,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地区的经验。

  办学的资金似乎解决了,但是也有人在问,生存都存在问题的贫困家庭如何支付更高的民办教育费用。不少地方出现了倾家荡产给孩子交学费的现象。中国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的。但是,如果一个改革措施让本已经非常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了,这样的改革肯定有问题。

  教育经济学博士刘林说,一般而言,民办教育通常应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首先发展起来,但是,在我国民办教育却首先在贫困地区出现。这些无法解释的矛盾现象都在预示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不是创办几个民办学校就能解决问题的”。

  贫困地区的教育确实到了必须改的时候了,“但是无论怎么改,有些原则是绝对不能突破的”。朱永新教授说:一、政府的负担减轻了,但政府原来的投入不能挪为他用,应该加大教育的投入总量;二、不能损伤老百姓的既得利益;三、应该是真正的民间资本进入,不能是“政府的钱从这个口袋放入那个口袋”;四、不能放弃教育质量。“总之,不能把政府减下的负担再加到老百姓头上”。
更新时间:201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