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并作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这无疑给出了教育方针中“体”的基本质量标准及其实施的政策措施。对此,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在贯彻并力求落实,应该说也是有效果的。但平心而论,高等学校和学生个人能否真正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措施、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当属思想认识问题。由于我们没有深入研究并向学生讲清楚运动与健康,健康与事业(学业),事业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必然联系,更没有下功夫思考并告诉学生健康、运动、习惯三者各自的功能张力与内在统一,导致大量学生被动对待运动与锻炼,进而增大学校推动的难度,形成校方不好管、学生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局面,人才培养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体质”大打折扣。为此,大学教育当务之急要围绕提升学生身体与生命质量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健康是生命之本。从广义上讲,健康应该包括完整健全的肢体、健康强壮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健康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健康,一切将无从谈起。毛泽东同志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成就卓越快乐的人生,从根本上讲有赖于身体健康的水平与状态。健康是生命质量的标志,健康作为人生的根基、生命的根本,对于顺利完成学业、成就事业,进而实现人生抱负、享受美好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才会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信心、锲而不舍的毅力和足够强大的能量,才有搏击人生的资本,才有可能攀上人生的巅峰,才有机会抵达胜利的终点。而那些忽视健康、蔑视生命质量的人,即使面对坦途,也难会有快乐的人生。因此,让大学生拥有健康,应该成为每所大学和大学生个体的共同理想与追求。
运动是健康之基。研究表明,健康的主要支撑条件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情绪稳定和科学休息,其中适量运动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有关运动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人都曾有过诸多精辟的论断。达·芬奇曾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伏尔泰也说“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尽数》中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充分表达了运动对于人这样一个生命体的产生、运转、保养、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身体就像铁一样,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钢。这里所说的“千锤百炼”指的就是运动。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是青春的美容师,是心灵的慰藉者,是人生旅程中力量与意志的重要来源。人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会处于快乐、朝气、酣畅的美妙状态;热爱并坚持运动的人,收获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舒展与强健、精神的愉悦与乐观、头脑的清醒与高效,更有青春延年、洒脱自信的神奇功效。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虽然我是一个基本没有节假日的人,但我还是喜欢锻炼的,无论是散步还是游泳,都使自己的身心能够放松,以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对付繁重的工作。”这既是生活中的范例,也一再揭示运动与健康的内在关系。
习惯是运动之魂。运动的要义,在于持续持久,养成习惯;科学的运动习惯体现着运动主体的生活方式、运动观念和体育精神,彰显运动文化的灵魂。关于习惯,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过经典注释:“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从深层次的意义上讲,习惯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决定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和人生的成败。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必然是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固化,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形成。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巨大力量。因此,对想要获得强健身体的人来讲,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培养对运动的爱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当然,习惯养成的过程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明确的意识支配和坚强的意志力量。唯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才能从源头上确保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才能将持续有效的运动融入到生活之中,才能使运动真正对人体产生系统的作用。大学生十分有必要把“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变成习惯,变成自觉运动的内在动力和生活中的自然,从而成为生命健康、生活快乐的源泉。
健康、运动、习惯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石。高等学校要把健康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健康意识培养和体育设施建设,积极营造健身氛围,促进广大学生重视健康并把运动习惯作为生活方式,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努力做到生命不止、运动不息,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享受,让人生因健康而“价值”倍增,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使命真正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