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履行好肩负的职责使命,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突出思想引领,把握正确育人方向。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持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把品德教育、养成教育体现到课程体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像盐一样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立足地方丰富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引导青年学生广泛开展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突出教书育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引导教师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榜样示范、老教师传帮带、团队相互影响等作用,把政治上严格要求、做好思想工作与促进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政治评价在教师准入和成长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师德的监督、奖惩力度,引导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拓展育人空间。

突出话语体系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依托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发挥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辐射作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阵地建设,坚决落实“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强化领导、统筹协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促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常委会定期研究重大专题机制,发挥思想政治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细化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清单。

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精心筹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具体办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实行正负激励相结合,推动形成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协同,专业教师、党政干部、学工人员、后勤队伍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向融合”培育工程,健全支部书记培训、交流、考核和激励机制。探索“重大项目+支部”“野外台站+支部”“带头人+支部”“先进典型+支部”等支部设置模式,突出全覆盖和实效性。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准确把握师生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开展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方法,在继承中改革创新。

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编制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进图书馆。把“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弘扬正能量。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做强网络媒体矩阵群,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联动与聚合传播,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主平台。开展网络素养培训,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推进思政课主渠道创新。搭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学研讨。完善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设立教学研究项目,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以问题切入突出教学重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探索慕课教学,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

更新时间: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