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乃君子六艺之一。
悠长迂回的曲调,不知蕴藏了多少愁肠百转,多少平安喜乐,多少直言谏诤。
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雍门周琴谏孟尝君……
乐,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在华夏各处生根发芽,编织出气势宏大的民乐谱系。
骨笛
中华民族对音乐的热爱很可能起源于一支骨笛。
骨笛制作精巧,从中可以窥见彼时浪漫粗犷之风。即使生活困苦艰难,先民也不愿放弃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丰收时节,围坐篝火边,笛声高昂,祭天祀神,乃是中华民族对“乐”最原始的记忆。
而后,中华进入文明时代,人们将“乐”视作划分等级的规则。
编钟
譬如编钟,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敲击时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清音。编钟清音,有如流水,时而似山涧溪流,时而似滔滔江河,象征社会治乱,庄严优雅。周人称之雅乐,是高位者的专属。但由于社会变革,雅乐已佚,令人叹惋。
俗乐则与雅乐相对,来源于民间,起于一草一木。虽亦有钟鼓,以至汉代,更多了,如排箫、笙、琴、瑟、筝、琵琶、箜篌等乐器,乐器种类得到了极大丰富。
排箫
排箫,是指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结合成的整体乐器,音色纯美,轻柔细腻、空灵飘逸。
曾有传说,华夏先祖黄帝曾命乐官伶伦制作乐器,他用竹做了“参差”,这种乐器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成语“参差不齐”由此而来。“参差”即排箫。
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古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历史变迁,箜篌不再流行,现已不存,仅在壁画上尚能一窥丽影。
琵琶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jué)”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筝
筝,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笙
笙,自由簧气鸣乐器,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曹操《短歌行》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足见笙的魅力。
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并传入东亚诸国,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当然,生长在中华民族包容和谐土壤上的乐,也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兼容并包。
汉唐盛世,开疆拓土,民族融合,民族乐器再添新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即二胡)等皆是少数民族乐器的典型例证。
始于宋代,终于清朝中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大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我们所熟悉的扬琴,乃是源自波斯的舶来品。经过本土化,焕发新生,渐渐化为民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于辅助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表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某种程度上,乐的发展或许是中国人理想的一生。
人,童年享田野之乐,少年出外拼搏奋斗,中年实现理想,老年落叶归根。
乐,生于蛮荒,长于山林,后盛于宫廷,最终归于民间。
五洲学子中华才艺大赛,乐篇华章,静候君来。
文 | 朱钊莹
封面图 | 彭晓迪
责任编辑 | 陈源